沙眼的癥狀之一,是結膜上皮下組織在瀰漫性浸潤的基礎上,由局限的淋巴細胞聚集而成。初發時,上瞼結膜出現散在細緻的黃白色小點。

上瞼黃白色小點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有關沙眼病原的研究歷史已久,1907年Halbestaedter與Prowazek用光學顯微鏡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結膜上皮細胞內發現包涵體,即上皮細胞內有紅藍色原體及深藍色始體顆粒聚集,此包涵體具有基質(matrix),頗似外衣包圍,被誤稱為「衣原蟲(chlamydozoa)」。此後,相繼有不少研究。但是,沙眼的病原體直到1955年才由我國湯飛凡、張曉樓等用雞胚培養的方法首次分離出來。由於這種病原體能通過細菌濾器,寄生在細胞內,並形成包涵體,故當時認為是一種病毒。又因其大小、形態與一般病毒不同,稱之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與鸚鵡熱、淋巴肉芽腫的大型病毒相似。此後各國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學及代謝機能等,證明它具有RNA、DNA和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細胞膜及壁,並對細菌敏感等,這些都不符合病毒的性質,而與革蘭氏陰性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故1974年出版的《Bergey細菌鑒定手冊》將這一類微生物另立一目,稱為衣原體。沙眼衣原體是其中的一種。

沙眼衣原體從抗原性上可分為A、B、C、Ba、D、E、F、G、H、I、J、K等12型。流行地區的沙眼是由A、B、C及Ba型所致,其他各型則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及包涵體性結膜炎。有的作者稱前組各型為流行性沙眼衣原體組,後組各型為眼、生殖泌尿衣原體組。

沙眼衣原體在其生活周期中有2個生物相,即原體和始體。原體(elementary body)是感染相,大小約0.3μm,具有細胞壁,可存活於細胞外。始體(initial body)亦稱網狀體(reticulate body)是繁殖相,體積較大,約0.8μm,無傳染性。原體侵入宿主細胞後,在胞漿內發育轉變為始體,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體。胞漿內充滿後則破裂釋放出原體,游離的原體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細胞,開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約為48h。

(二)發病機制

沙眼衣原體易侵犯柱狀上皮細胞如尿道、子宮頸內膜、子宮內膜、輸卵管皺襞上皮、眼、鼻咽及直腸黏膜並引起病變,不侵犯陰道扁平上皮,故感染後僅寄生於陰道但不引起陰道炎。一般急性感染時機體反應輕微常無癥狀而臨床無急性期。除衣原體本身引起病變外,機體免疫反應亦參與發病,衣原體膜上的LPS可誘發機體免疫反應,其代謝產物亦可引起機體的變態反應,但由於病原體寄生於細胞內可逃避免疫防衛作用。病原體在細胞內持續感染及繁殖,並不斷感染新的細胞,造成人體內反覆持續感染。急性感染時局部主要是中性多核細胞反應,慢性或再感染則引起單核細胞反應。長期反覆的炎症病變,加之機體的免疫反應,可導致瘢痕形成。

上瞼黃白色小點的診斷

潛伏期5~14天,雙眼患病,多發生於兒童或少期。輕的沙眼可以完全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的刺癢,異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後遺症和併發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淚、疼痛等刺激癥狀,自覺視力減退。

沙眼衣原體主要侵犯瞼結膜,最後以瘢痕形成而告終。檢查時其特徵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於血管擴張,結膜上皮下有瀰漫性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等慢性炎細胞浸潤,使透明的結膜變得混濁肥厚,血管輪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狀。

2、乳頭肥大:瞼結膜面粗糙不平,呈現無數的線絨狀小點,是由擴張的毛細血管網和上皮增殖而成。

ADVERTISEMENT

3、濾光增生:是結膜上皮下組織在瀰漫性浸潤的基礎上,由局限的淋巴細胞聚集而成。初發時,上瞼結膜出現散在細緻的黃白色小點,不突出於結膜表面,夾雜在肥大的乳頭之間,為沙眼早期診斷依據之一。

4、角膜血管翳:在結膜發生病變的同時,首先角膜上緣的半月形灰白區血管網充血,發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與前彈力層之間,各新生血管之間伴有灰白色點狀浸潤,是角膜上皮對沙眼衣原體的一種組織反應,稱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診斷的依據之一。隨病情進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區懸垂下來,形似垂簾,當上方血管翳向下越過瞳孔區時,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長出血管翳向中央進行,布滿整個角膜。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 crassus),嚴重影響視力。

5、瘢痕形成:當沙眼進行數年甚至數十年,所有炎性病變如濾泡、乳頭,將發生破潰或壞死,而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形成瘢痕,這標誌著病變已進入退行期。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輕重和是否反覆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者,病程可纏綿數年至數十年之久。

潛伏期約為5~12日。通常侵犯雙眼。多發生於兒童少年時期。

1、癥狀

多為急性發病,病人有異物感、畏光、流淚,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數周后急性癥狀消退,進入慢性期,此時可無任何不適或僅覺眼易疲勞。如於此時治癒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於流行地區,常有重複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動性血管翳時,刺激癥狀變為顯著,視力減退。晚期常因後遺症,如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乾燥等,癥狀更為明顯,並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2、體征

⑴急性沙眼:呈現急性濾泡結膜炎癥狀,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因乳頭增生瞼結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結膜滿面濾泡,合并有瀰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數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轉為慢性期。

⑵慢性沙眼:可因反覆感染,病程遷延數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雖減輕,但與皮下組織有瀰漫性細胞浸潤,結膜顯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圖1),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於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緣外正常的毛細血管網,越過角膜緣進入透明角膜,影響視力,並逐漸向瞳孔區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及發展為淺的小潰瘍,痊癒後可形成角膜小面。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 crassus)。

Gxq2slsr.jpg

圖1 沙眼濾泡

在慢性病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現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呈水平白色條紋,以後逐漸呈網狀,待活動性病變完全消退,病變結膜全部成為白色平滑的瘢痕(圖2)。

Gxq2sfr6.jpg

圖2 沙眼瘢痕

沙眼的病程和預後,因感染輕重與是否反覆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的重症病人,病程可纏綿數年至十多年,慢性病種中,可由其他細菌感染和重複感染時則常呈急性發作。最後廣泛結瘢不再具有傳染性,但有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為了防治沙眼和調查研究的需要,對沙眼有很多臨床分期的方法。我國1979年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討論時,重新制定了沙眼的分期:

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變為瘢痕。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為止。

Ⅲ期——完全結瘢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同時還制定了分級的標準:根據活動性病變(乳頭和濾泡)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二級。佔1/3面積以下者為(+),佔1/3~2/3者為(++),佔2/3以上者為(+++)。

並確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法: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3~3/4者為(+++),超過3/4者為(++++)(圖3)。

Gxq2s8ik.jpg

圖3 角膜血管翳

1、正常血管不侵入透明角膜  2、血管翳(+)

3、血管翳(++) 4、血管翳(+++) 5、血管翳(++++)

國際上較為通用者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潤初期:瞼結膜與穹隆結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濾泡與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動期: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與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國第Ⅱ期。

Ⅳ期——完全結瘢期:同我國第Ⅲ期。

上瞼黃白色小點的鑒別診斷

瞼結膜的巨大乳頭:由於春季角結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瞼結膜的乳頭增生,而導致瞼結膜的巨大乳頭,是春季結膜炎的臨床表現之一。春季角結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季節性結膜炎等。青春期前起病,持續5-10年,多為雙眼,男童發病率高於女童。該病在中東和非洲發病率高,溫帶地區發病率低,寒冷地區則幾乎無病例報道。春夏季節發病率高於秋冬兩季節。春季結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更為準確的名稱為春季角膜結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是一種雙側慢性外眼疾病,特應性個體對環境中普遍存在的抗原可以發生反應。主要的特應性疾病包括濕疹、哮喘和蕁麻疹。VKC主要影響兒童和年輕的成年人,在春季最為常見,故將其稱為「春季」結膜炎。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現為外眼疾病,其主要癥狀為瘙癢、流淚、羞光和黏性分泌物。該病具有「自限性」。目前已證實有效的藥物有局部用糖皮質激素和肥大細胞穩定劑。春季角膜炎是一種複發性結膜炎,常常雙眼受累,並可損害角膜表層。

瞼結膜硬而扁平的乳頭:由於春季卡他性結膜炎疾病引起的臨床表現,初起時,瞼結膜充血甚劇,繼則在上瞼結膜發生很多似硬而扁平的乳頭,大小不一,滿布瞼結膜上,似鋪路的卵圓石樣。乳頭之間的裂隙呈淺藍色,乳頭的表面呈現一牛乳樣混濁。分泌物不多,很粘,牽引成絲狀,作塗片檢查,可見嗜酸性細胞增多。下瞼結膜如有病變,其乳頭小而且少,不如上瞼結膜者顯著。春季卡他性結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是變態反應性疾病,季節性很強,常侵犯雙眼。每當春暖花開時發病,到秋末天寒時癥狀消失。每年複發,輕症者3~4年後即不再發,重症者可連續複發10餘年。本病特點為雙眼奇癢,瞼結膜出現大而扁平的乳頭及角膜緣附近結膜膠樣增生,分泌物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

瞼結膜沙粒外觀:是沙眼的癥狀之一。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變過程早期結膜有浸潤如乳頭、濾泡增生,同時發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於受累的瞼結膜發生瘢痕,以致眼瞼內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損害,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

潛伏期5~14天,雙眼患病,多發生於兒童或少期。輕的沙眼可以完全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的刺癢,異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後遺症和併發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淚、疼痛等刺激癥狀,自覺視力減退。

沙眼衣原體主要侵犯瞼結膜,最後以瘢痕形成而告終。檢查時其特徵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於血管擴張,結膜上皮下有瀰漫性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等慢性炎細胞浸潤,使透明的結膜變得混濁肥厚,血管輪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狀。

2、乳頭肥大:瞼結膜面粗糙不平,呈現無數的線絨狀小點,是由擴張的毛細血管網和上皮增殖而成。

3、濾光增生:是結膜上皮下組織在瀰漫性浸潤的基礎上,由局限的淋巴細胞聚集而成。初發時,上瞼結膜出現散在細緻的黃白色小點,不突出於結膜表面,夾雜在肥大的乳頭之間,為沙眼早期診斷依據之一。

4、角膜血管翳:在結膜發生病變的同時,首先角膜上緣的半月形灰白區血管網充血,發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與前彈力層之間,各新生血管之間伴有灰白色點狀浸潤,是角膜上皮對沙眼衣原體的一種組織反應,稱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診斷的依據之一。隨病情進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區懸垂下來,形似垂簾,當上方血管翳向下越過瞳孔區時,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長出血管翳向中央進行,布滿整個角膜。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 crassus),嚴重影響視力。

5、瘢痕形成:當沙眼進行數年甚至數十年,所有炎性病變如濾泡、乳頭,將發生破潰或壞死,而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形成瘢痕,這標誌著病變已進入退行期。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輕重和是否反覆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者,病程可纏綿數年至數十年之久。

潛伏期約為5~12日。通常侵犯雙眼。多發生於兒童少年時期。

1、癥狀

多為急性發病,病人有異物感、畏光、流淚,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數周后急性癥狀消退,進入慢性期,此時可無任何不適或僅覺眼易疲勞。如於此時治癒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於流行地區,常有重複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動性血管翳時,刺激癥狀變為顯著,視力減退。晚期常因後遺症,如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乾燥等,癥狀更為明顯,並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2、體征

⑴急性沙眼:呈現急性濾泡結膜炎癥狀,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因乳頭增生瞼結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結膜滿面濾泡,合并有瀰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數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轉為慢性期。

⑵慢性沙眼:可因反覆感染,病程遷延數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雖減輕,但與皮下組織有瀰漫性細胞浸潤,結膜顯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圖1),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於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緣外正常的毛細血管網,越過角膜緣進入透明角膜,影響視力,並逐漸向瞳孔區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及發展為淺的小潰瘍,痊癒後可形成角膜小面。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 crassus)。

Gxq2t6fl.jpg

圖1 沙眼濾泡

在慢性病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現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呈水平白色條紋,以後逐漸呈網狀,待活動性病變完全消退,病變結膜全部成為白色平滑的瘢痕(圖2)。

Gxq2t09h.jpg

圖2 沙眼瘢痕

沙眼的病程和預後,因感染輕重與是否反覆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的重症病人,病程可纏綿數年至十多年,慢性病種中,可由其他細菌感染和重複感染時則常呈急性發作。最後廣泛結瘢不再具有傳染性,但有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為了防治沙眼和調查研究的需要,對沙眼有很多臨床分期的方法。我國1979年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討論時,重新制定了沙眼的分期:

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變為瘢痕。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為止。

Ⅲ期——完全結瘢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同時還制定了分級的標準:根據活動性病變(乳頭和濾泡)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二級。佔1/3面積以下者為(+),佔1/3~2/3者為(++),佔2/3以上者為(+++)。

並確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法: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3~3/4者為(+++),超過3/4者為(++++)(圖3)。

Gxq2st2v.jpg

圖3 角膜血管翳

1、正常血管不侵入透明角膜  2、血管翳(+)

3、血管翳(++) 4、血管翳(+++) 5、血管翳(++++)

國際上較為通用者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潤初期:瞼結膜與穹隆結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濾泡與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動期: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與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國第Ⅱ期。

Ⅳ期——完全結瘢期:同我國第Ⅲ期。

上瞼黃白色小點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沙眼衣原體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與此分泌物接觸的情況,均可造成沙眼傳播感染的機會。

因此,應加強宣傳教育,把防治眼病的知識傳給群眾,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培養良好衛生習慣。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乾;託兒所、學校、工廠等集體單位應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臉,對沙眼病人應積極治療,加強理髮室、浴室、旅館等服務行業的衛生管理,嚴格毛巾、臉盆等消毒制度,並注意水源清潔。

參看

  • 流行性角膜結膜炎
  • 膜性結膜炎
  • 沙眼
  • 流行性角結膜炎
  • 眼部癥狀

上瞼黃白色小點7698


<< 上瞼下垂 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 >>

上瞼黃白色小點相關圖片

上瞼黃白色小點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上瞼黃白色小點
陰囊上有白色小疙瘩
黃白色黏痰有水果味
口角和鼻周出現黃白色水皰
手指甲有白色斑點
瞳孔出現黃白色反光
口腔粘膜上白色較硬的隆起斑塊
瞼結膜出現灰白色膜
小陰唇及前庭也有散在的白色圓形及環形丘疹
眼白藍灰色或黑色斑點
指甲有黃色細點
白色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