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甚高,其中萎縮性胃炎占受檢人數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化而成,少數萎縮性胃炎可演變為胃癌。

基本概述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徵。主要表現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

萎縮性胃炎

等,屬中醫學「痞滿」、「胃脘痛」等的範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以及相關疾病的影響相關連,中醫認為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先天不足等有關。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中西醫都尢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中醫主要從整體出發,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報道甚多.有不少好的偏方驗方,對改善自覺癥狀、促進病體康復大有幫助。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進展緩慢,在其病變過程中常出現胃出血、胃潰瘍、貧血、胃癌等併發症,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視。  

病因病機

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在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響下,加之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過度疲勞、失眠、受涼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久之導致胃分泌腺體萎縮,胃粘膜變色、變薄、血管顯露,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胃蠕動功能失調等,從而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氣機壅滯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機制。老年陰虧、七情內傷、飲食痰積、久病致瘀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損,升降無力,氣機運行不暢,而呈現胃脘部脹滿、隱痛、納差、乏力等癥狀。本病屬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證,以正虛為本,正越虛則邪越結,邪越結則正越虛,常互相影響,難以速愈。  

臨床表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癥狀,有癥狀者也缺乏特異性。一般來說,常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胃脘部脹滿: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胃脘部脹滿不適較為多見,有的患者感覺胃部痞悶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脅肋部、胸部也感到脹滿,暖氣頻頻。  

(2)胃脘部疼痛:

胃脘部疼痛可以單獨出現,但多數情況下是與胃脘部脹滿同時出現。呈脹痛、隱痛、鈍痛,急性發作時也可出現劇痛或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脘部,少數可出現在脅肋部、腹部、背部或胸部,胃脘部有局限的壓痛或深壓不適感。有的患者僅感胃脘部不適或難受,無可名狀。  

(3)燒心及消化不良癥狀:

患者自覺胃脘部灼熱或嘈雜不適,部分有泛酸現象。常常出現食慾減退,甚至無食慾,或雖有食慾但進食後感胃脘脹滿不適或消化不良。  

(4)大便異常及虛弱癥狀:

大便以秘結多見,常數日1次,少數患者可表現為便溏。病程較久者可出現消瘦、疲乏無力、精神萎靡等虛弱的癥狀。  

(5)貧血:

可為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前者因長期營養不良,鐵劑補充不足所致,後者因內因子缺乏致使維生素B12減少所致。一般為輕、中度貧血,表現為頭暈、乏力,眼結膜色淡,面色萎黃,甲床色淡或蒼白等。  

ADVERTISEMENT

診斷依據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體征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主要靠纖維胃鏡和胃粘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1)年齡:

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2)癥狀體征:

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  

(3)纖維胃鏡檢查:

胃粘膜有顏色改變、變薄、血管透見及增生性改變。正常胃粘膜為橘紅色,萎縮時呈灰白、灰黃或灰綠色,同一部位的粘膜顏色也不一樣,紅色強的部位也帶灰白色,而灰白、灰黃的部位也有略隆起的小紅點或紅斑存在;萎縮粘膜的範圍也不一致,可以以瀰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狀,境界常不明顯。因腺體萎縮而使胃粘膜變薄,血管隱約可見,萎縮初期可見到粘膜內小血管,重者可見到粘膜下大血管,呈暗紅色樹枝狀。腺體萎縮後,腺窩可增生延長或有腸上皮化生的表現,粘膜層變厚,此時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見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顆粒或結節,有僵硬感,光澤也有變化。  

(4)病理檢查:

表現為固有腺體萎縮、粘膜肌層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濾泡形成、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可有可無)等。  

(5)X線鋇餐檢查:

可見粘膜皺襞減少、平坦,胃竇胃炎可見胃竇輪廓呈鈍鋸齒狀,竇部痙攣,也可有粘膜紊亂、充盈缺損、向心性狹窄等改變。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  

中醫證型

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素體情況及其臨床特點,中醫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種基本證型。  

(1)肝胃氣滯型:

胃脘脹痛,飽悶不適,食後尤甚,痛無定處,攻撐連脅,不思飲食,遇情志不遂則加重,噯氣頻作,矢氣較舒,大便不暢,時有腹痛欲便,便後痛減,或有噁心嘔吐、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  

(2)脾胃虛寒型:

平素四肢不溫、怕冷,胃脘部不適或有微痛,喜熱食,食冷則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發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熱熨,得按或熱熨則痛減,泛吐清涎,大便溏瀉,舌質淡,苔薄白,脈遲緩或沉。  

(3)胃氣不足型:

脘腹脹滿,暖氣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後更感脘腹脹痛不適,或噁心嘔吐,脘腹時痛,神疲乏力,時有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4)氣滯食積型:

胃脘部不適或脹滿,時時噯氣,偶有輕微疼痛,攻撐不定,食慾減退,多食則易引起食物不化,或嘔吐酸腐,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或兼滑。  

(5)胃熱陰虛型:

胃脘部不適,時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熱感,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食慾減退,形體消瘦,面色潮紅,胃痞、胃痛常由熱食或熱性食物而誘發,大便不暢或秘結,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6)氣滯血瘀型:

平素情志不舒,常抑鬱,易激動,善太息,脘腹脹滿,疼痛不適,每遇情志不暢而胃脘部不適、疼痛加重,疼痛固定不移,按之明顯,入夜痛甚,噯氣,飢不欲食,心煩少寐,口渴而不欲飲,舌質暗有瘀點,舌苔少或無苔,脈細澀。  

(7)寒熱夾雜型:

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後飽脹,食慾減退,口苦口粘,大便不暢或時有乾結,舌質淡紅,舌苔厚膩,脈弦滑。  

(8)氣血虧虛型:

身體虛弱,面色無華,唇色淡白,平素食欲不振,易感冒,常自汗出,動則氣短乏力,頭暈心悸,胃痞、胃痛常因過勞而誘發,胃痛隱隱,喜得揉按,空腹痛重,進食可緩解,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療關鍵在於益氣溫中,活血化瘀.建議根據臨床表現,檢查結果,舌苔脈象等加以辨證,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規律,勞逸適度,心情愉悅;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和煙酒,慎用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激素等. 萎縮性胃炎有增生、腸化生者應禁食無鱗魚、松花蛋、土豆、菠菜、牛奶、菠蘿等,不要飲茶、吸煙,食要清淡,不要吃含鹽太高的食物,並可每天加服常量維生素C,生氣後不可馬上進食.  

治療

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不論其病因如何,均應戒煙忌酒,避免使用損害胃粘膜的藥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紅霉素等,飲食宜規律,避免過熱、過咸和辛辣食物,積極治療慢 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療:經五肽胃泌素試驗測定證實低酸或無酸患者可適量服用米醋,每次~2匙,一天3次;或10%稀鹽酸0 5~1 0ml,飯前或飯時服,同時服用胃蛋白酶合劑,每次ml, 1天3次;亦可選用多酶片(DPP)或胰酶片治療,以改善消化不良癥狀。

(3)抗幽門螺旋菌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內細菌孽生,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檢出陽性率很高。應用抗生素類藥物,對促進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改善有一定療效。常用於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法是:三鉀二櫞絡合鉍(TDB,DeNOL),每次mg,1天4次,服用4~6周;羥氨苄青黴素膠囊,每次 5g,1天4次;呋喃唑酮(痢特靈)100mg,1天3~4次。這些藥物不僅能清除幽門螺旋桿菌,而且對減輕和消除伴同的活動性胃炎有幫助,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治療作用的藥物還有慶大黴素、黃連素、甲硝咪唑、四環素、氟哌酸等。

(4)抑制膽汁反流和改善胃動力:消膽胺可絡合反流至胃內的膽鹽,防止膽汁酸破壞胃粘膜屏障,方法為每次~4g,1天3~4 次。硫糖鋁可與膽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結合,也可用於治療膽汁反流,方法為0 5~1g,1天 3次。亦可給予熊去氧膽酸(UDCA),每次mg,每日3次。Stefaniwsky認為膽汁中對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膽酸和石膽酸在膽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膽汁酸以膽酸和去氧膽酸為主, UDCA僅佔1%。服用UDCA,胃液內膽汁酸以UDCA為主(可佔43±15%),而膽酸,去氧膽酸和石膽酸濃度明顯下降,從而減輕後兩者對胃粘膜的損害作用。胃復安、嗎叮啉、西沙比利等葯可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協助胃、十二指腸運動,防止膽汁返流,調節和恢復胃腸運動。具體應用方法:胃復安5~10mg,每日3次;嗎叮啉10mg,1天3次;西沙比利5mg,每日 次。

(5)加粘膜營養:合歡香葉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細胞再生能力,增強胃粘膜對胃酸的抵抗能力,達到保護胃粘膜作用,劑量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選用活血素,劑量為每天80~90m g;或選用硫糖鋁、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和激素:五肽胃泌素除促進壁細胞分泌鹽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還對胃粘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粘膜有明顯的增殖作用,可用於治療低酸無酸或有胃體萎縮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劑量為 50μg,早餐前半小時肌注,每天1次,第三周改為隔日1次,第4周改為每周2次,以後每周1 次,3個月為一療程。輕中度萎縮性胃炎,應用康復新液治療,療效佳,有效的促進了腺體修復,值得臨床推廣。有效阻止胃腺體萎縮,同時防止胃腺體的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效降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改善胃酸不足而造成的消化功能障礙。大量實踐證明,萎縮性患者服用康復新液1-2個月可明顯改善癥狀。  

中醫治療

祖國醫學,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穴道療法的效果。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氣血不順百病出」的句子。所謂的氣血,就是支配內臟的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若流動混亂,就會引起各種疾病。

「內病外治」之精華,古方今制。穴位保健治療法又是我國中醫治療的根本,他對於疾病的保健治療可發揮莫大的助力。比如治療胃病的李氏胃腸貼 便是針對人體相關穴位,採用純天然中草藥精華,利用經皮給葯,大大減少了西藥直接作用內臟給人體帶來的副作用和依賴性。從而達到改善微循環,增加肌體細胞活力,有效緩解患部疼痛的作用。

又如應氏穴位埋線療法,針對不同的胃病和腸病,辨證取穴,把蛋白質線埋入皮下,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等功效。治療萎縮性胃炎療法不錯。

穴道就是位於能量流動的通路上。這種通路稱為「徑路」,穴道的正常稱法應是「經穴」。內臟若有異常,就會反應在位於那有異常的內臟徑路上,更進一步地會反應在能量不順的經穴上。因此,通過給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動順暢,而達到治病保健的功效,這就是穴道保健治療的目的了。

穴道保健治療法對疾病的治療,的確有極高的效果,而且,最近也逐漸借科學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結論,簡單的說,就是:穴道療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調整自律神經達到健體強身為目的的運動。中醫認為體內循環系統發生紊亂,就會生病,而這所謂能量紊亂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自律神經平衡失調的狀態。  

護理要點

對於性萎縮性胃炎的護理要注意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節制飲酒,不吸煙;定期檢查;遇有癥狀加重時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護理要點:

1、所食食品要新鮮並富於營養,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調味品如鮮辣粉等。

2、節制飲酒,不吸煙,以避免尼古丁對胃粘膜的損害;避免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及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以減少胃粘膜損害。

3、定期檢查,必要時作胃鏡檢查。

4、遇有癥狀加重、消瘦、厭食、黑糞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炎飲食原則:

1.少量多餐,每日 6 餐,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可適量增加醋調味並助消化。

2.進食含優質蛋白質及鐵豐富的食物。進食新鮮綠葉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蘿卜等。進食肉汁及濃肉湯有助於胃液分泌。

3.限制含碱多的麵條、饅頭、奶油、黃油等能中和胃酸分泌的食物。

4.食用流食 對於急性胃炎。應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或藥物,酌情禁食或給予流食,對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療。

5.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過硬過辣、過咸、過熱、過分粗糙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臘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類果汁、番茄製品、咖啡、酒類以及所有會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會不會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6.避免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酒、糖類、巧克力會使括約肌放鬆,造成迴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熱的癥狀,就應避免這些食物。

7.蛔曰慢曰助消化

細嚼慢咽對消化絕對有幫助,你應該徹底咀嚼食物,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用餐時避免有壓力,可以使你的消化作用有一個好的開始。

8. 飲食有規律

注意飲食調理養護,有規律地定時定量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律。切不可飢一頓飽一頓或不吃早餐,尤其應避免暴飲暴食。

9.注意營養均衡

食物要選富有營養、易消化的細軟食物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食物。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開菲乳。如果癥狀嚴重,吃一些軟性食物,例如米湯、酪梨、香蕉、馬鈴薯、南瓜類。將所有蔬菜攪碎,再烹調。偶爾,吃一些蒸熱的蔬菜,例如紅蘿卜、胡蘿卜及綠花椰菜。  

預防

1.所食食品要新鮮並富於營養,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調味品如鮮辣粉等。

2.節制飲酒,不吸煙,以避免尼古丁對胃粘膜的損害;避免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及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以減少胃粘膜損害。

3.定期檢查,必要時作胃鏡檢查。

4.遇有癥狀加重、消瘦、厭食、黑糞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萎縮性胃炎13982


<< 萎縮性咽炎 萎縮性鼻炎 >>

萎縮性胃炎相關圖片

萎縮性胃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咽炎
萎縮性鼻炎
胃粘膜呈萎縮性改變
慢性萎縮性肢皮炎
網狀紅斑萎縮性毛囊炎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
萎縮性痤瘡
萎縮性毛周角化病
血管萎縮性白斑
先天性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症
膽汁返流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