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湯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黃連湯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黃連湯如何吃最好。

【處方】 黃連9克甘草9克(炙)乾薑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參6克半夏6克(洗)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 平調寒熱,和胃降逆。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晝三次,夜二次。

【備註】 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乾薑、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寒熱並投,上下並治,以復中焦升降之職;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常,痛嘔自愈。

【摘錄】 《傷寒論》

【處方】 黃芩8分,黃連8分。

【功能主治】 赤白痢如鵝鴨肝者。

【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錄】 方出《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黃連1兩,橘皮1分,杏仁(麩炒)1分,枳實1分,麻黃1分,葛根1分,厚朴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 冬溫至夏發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下利先止,別當消息,小兒斟酌。

【摘錄】 《傷寒總病論》卷四

【處方】 黃連(去須,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1分,阿膠(炙令燥)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熱病癒後,下痢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三引《活人書》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半,荷葉(微炙)1兩,艾葉(微炒)1兩,柏葉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心肺積熱,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食後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 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銼)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後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 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3分,樸消(研)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後,毒氣上攻,眼生浮翳赤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後各1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半,當歸(切焙)1兩,乾薑(炮)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肺瘧心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臨發時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 黃連4兩,黃柏4兩,梔子15枚(擘),阿膠1兩(炙),乾薑2兩,芍藥2兩,石榴皮2兩(一方用枳實)。

【功能主治】 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一方以水6升煮之。

【摘錄】 《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 黃連1兩,麻黃根1兩,甘草1兩,狼牙1兩,羌活1兩,桑枝1兩,白礬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背瘡毒腫,焮爛疼痛。

【用法用量】 每用2兩,加蔥白5莖,以水5升,煎至2升,去滓,用軟帛趁熱揾藥水更番淋搨患處,水冷即止。

【摘錄】 《聖惠》卷六十二

【處方】 黃連4兩,當歸3兩,乾薑3兩,厚朴2兩。

【功能主治】 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

【用法用量】 上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 《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處方】 黃連1兩,白芍藥1兩,吳萸(炒)1兩。

【功能主治】 老小泄瀉,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8服,每服以水1升半,煮1升許,投阿膠1分,再煮膠消,去滓,分3次溫服。一方加甘草末,艾湯調亦大驗。

【摘錄】 《元和紀用經》

【處方】 黃連(去毛)3兩,黃柏2兩,當歸2兩。

【功能主治】 時氣熱毒下痢。

【用法用量】 上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納蜜1合,微火煎取2升半,分3服。

【注意】 忌豬肉、冷水。

【摘錄】 《外台》卷三引《深師方》

【處方】 黃連2兩,黃柏2兩,乾薑2兩,石榴皮2兩,阿膠(炙)2兩,甘草1兩(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分為3服。

【摘錄】 《外台》卷二十五引《深師方》

【處方】 黃連1兩(碎),白粱米2合。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服之。

【摘錄】 《外台》卷三十八

【處方】 黃連1兩,乾薑1兩,熟艾1兩,附子1枚(炮),蜀椒14粒,阿膠如手指大(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雜痢。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5合,絞去滓,納膠,更上火煎令膠烊,分溫3服。

【摘錄】 《醫心方》卷十一引《廣濟方》

【別名】 黃連煎

【處方】 黃連4兩,黃柏3兩,當歸3兩,厚朴2兩,石??榴皮4兩,乾薑3兩,地榆4兩,阿膠4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中焦洞洩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

【用法用量】 黃連煎(《千金》卷二十)。

【注意】 忌豬肉、冷水。

【摘錄】 《外台》卷六引《刪繁方》

【處方】 黃連2兩(去須),甘草2兩,苦參5兩,柳枝並葉1握。

【制法】 上銼細,和勻。

【功能主治】 小兒頭面身體生瘡,出黃膿水。

【用法用量】 每用3兩,以水5升,煮至3升,去滓,看冷熱洗浴。即愈。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半(淨),黃柏(去皮)1兩,黃芩1兩,梔子1兩。

【功能主治】 一切積毒伏熱,赤目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 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馬牙消1兩,甘草(炙)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 黃連(去須)4兩,熟艾(炒)2兩,苦參3兩,槐白皮3兩。

【制法】 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疳濕(匿蟲)下部瘡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重者不過3劑。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 黃連(去須)1升,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朮2兩,阿膠(炙燥)3兩,乾薑(炮)3兩,當歸(焙)3兩,赤石脂3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熱痢腹內(疒丂)痛,日夜百行,氣欲絕。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白芷1兩半,赤石脂1兩半,肉荳蔻1枚(煨,去殼),地榆1兩,訶黎勒皮(煨) 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當歸(焙)1兩,黃耆1兩半,吳茱萸(洗,炒)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空腹服,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黃連(去須)、細辛(去苗葉)、紫苑(去苗土)、決明子(微炒)、車前子、苦根(幹者,銼碎)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 黃連(去須為末)1字,乳香(研)1字,燈心5莖,杏仁5枚(去皮尖雙仁,??細研),大棗2枚(擘,去核),龍膽(為末)1錢,膩粉半錢匕。

【功能主治】 肝經積熱上攻,眼目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 用水2盞,同煎至半盞,臨臥時洗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 黃連(去須,炒)半兩,阿膠(炙令燥)3分,當歸(切,焙)3分,乾薑(炮)3分,鼠尾草(洗淨,慢火焙乾)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冷痢(疒丂)痛,腸滑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若冷甚白多,以酒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芒消5兩,黃連5兩。

【功能主治】 癮疹百療不愈。熱不散,體生細瘡,並熱不已。

【用法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4升,去滓,洗風癢處,1日2次。

【摘錄】 方出《外台》卷十五引《範汪方》,名見《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

【處方】 黃連(去須)半分,豉半合,薤白(切)4莖,豬膽半個。

【功能主治】 喉中生瘡,久患積勞,不下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上先以童便8合煎黃連、豉、薤白,取4合,去滓,下豬膽,煎至3合,空腹頓服,每隔日依法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 黃連(去須)1錢,黃芩1錢,赤茯苓(去皮)1錢,麥門冬(去心)1錢,升麻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膽熱口苦,神昏多睡,左手關脈實大。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護命》

【處方】 甘草7錢半,黃連7錢半,乾薑7錢半,人參7錢半,大棗3枚。

【制法】 上銼細。

【功能主治】 太陽經傷寒傳裡,胸中有熱,胃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 《雲歧子保命集》卷上

【處方】 當歸半兩,大黃2錢半(熱毒加之),芍藥、桂(腹痛加之)。

【功能主治】 濕毒下血,大便下血,腹中不痛。

【用法用量】 本方名黃連湯,但方中無黃連,疑脫。方中芍藥、桂用量原缺。

【摘錄】 《脈因證治》卷上

【處方】 黃連(去須)3兩,酸石榴皮(焙)3兩,赤石脂3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乾薑(炮裂)2兩半,桔梗(炒)2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大腸虛寒,痢下白膿,腸內虛鳴相逐。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 黃連散

【處方】 黃連8分,厚朴(制)6分,阿膠(炙)6分,當歸6分,艾葉4分,黃柏4分,乾薑5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 黃連散(《良朋匯集》卷四)。

【摘錄】 方出《經效產寶》卷上,名見《雲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 黃連2兩(去須,捶碎),淡竹葉50片。

【功能主治】 眼生赤脈胬肉,急痛不開,如芥子在眼。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盞,加大棗5枚,煎至1盞半,去滓,食後分溫4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八十二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川升麻1兩,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栝樓根1兩,知母1兩,茯神半兩,梔子仁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別名】 樸連湯

【處方】 黃連(去毛)3兩,厚朴3兩。

【制法】 上藥切。

【功能主治】 仲夏熱多,令人發水穀痢,腸中鳴轉,一瀉5-6升水。白滯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 樸連湯(《袖珍》卷一引《經驗方》)。

【摘錄】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黃連、麥冬、當歸、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

【功能主治】 痘疹發熱,自汗多。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調敗蒲扇灰服。

【摘錄】 《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 黃連、當歸、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 惡瘡。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邪氣沉於里。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論患之上下,食之先後服之。

【摘錄】 《杏苑》卷八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半,桑耳1兩半,赤石脂1兩半,黃耆(銼,炒)1兩半,白芷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婦人經候不調,或所下過多,腹痛腰重。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切),煎取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 黃連3兩,黃柏3兩,乾薑3兩,石榴皮3兩,阿膠3兩,當歸2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 赤白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 《千金》卷十五

【處方】 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藥子1分,吳藍葉1分,梔子仁2枚,犀角屑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血痢無度。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分溫2服,食前服,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 甘草(炙)1兩,升麻1兩,黃連3兩,豉5合,梔子仁14枚。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解散除熱止痢。主乳石發後變下痢。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服

【摘錄】 《外台》卷三十八

【處方】 決明子、甘菊、川芎、元參、陳皮、黃連、細辛、甘草、薄荷、蔓荊子。

【功能主治】 風熱壅珠,眼白紅脹而痛。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處方】 川連、側柏、當歸、香附(炒)、阿膠。

【制法】 為末。

【功能主治】 痢疾,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 米飲下。

【摘錄】 《盤珠集》卷下

【處方】 白芍1錢2分,黃連1錢2分,當歸1錢2分,大黃4分,淡桂2分,炙草8分。

【功能主治】 熱毒下血,腹痛色鮮。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嵩崖尊生》卷八

【處方】 黃連(去須)4兩,芍藥2兩,黃芩(去黑心)1兩,秦艽(去苗)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時氣病後目赤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食後、臨臥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 黃連、甘草、乾薑、桔梗、半夏、人參。

【功能主治】 痘瘡,熱攻腹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治痘全書》卷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大青1兩,山梔子仁1兩,茵陳蒿1兩,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 1兩,芒消1兩,大黃(細銼炒)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黃疸,遍身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 黃連5錢,當歸3錢。

【功能主治】 一切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溫服。

【摘錄】 《杏苑》卷四

【處方】 黃連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麥門冬(去心)1錢,當歸1錢,芍藥1錢,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

【用法用量】 水煎,食後頻服。

【摘錄】 《回春》卷二

【處方】 黃連(去須,銼碎)。

【功能主治】 一切熱,血熱、眼熱、酒熱。

【用法用量】 上以井水浸良久,瓷碗盛之,置鐵銚內,隔湯燉,取清汁服,再燉。

【摘錄】 《直??指》卷十五

【處方】 黃連、黃柏皮、地榆、烏梅、甘草、赤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 赤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去滓,食前服。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一

【處方】 胡黃連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襴)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蒺藜(炒)半兩,黃耆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威靈仙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虛勞,寒熱心忪,骨節酸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童便、酒共半盞,加烏梅1枚(拍碎〕,同煮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三○

【處方】 宣黃連。

【功能主治】 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

【用法用量】 濃煎,每煎3分水減2分,和蜜服,1日6-7次。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七

【別名】 杏連湯

【處方】 鷹爪黃連7莖(去毛節),杏仁7粒(去皮尖),北棗7枚(大棗)。

【制法】 上用新瓦盆存貯,入水8分,以紙覆蓋,慢火熬,存3分,放地上去火毒,候冷,存在湯瓶上,蒸溫不要熱。

【功能主治】 火眼。

【用法用量】 杏連湯(《普濟方》卷八十六)。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九引何清之方

【處方】 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木通、枳殼、甘草、當歸梢、人參。

【功能主治】 疹毒發熱滯下。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調天水散服之。初加大黃微利之。

【摘錄】 《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 黃連、烏梅、天花粉、杏仁、蓮肉、茯苓。

【功能主治】 疳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誠書》卷十一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大黃(生用)1兩,大青(去根)半兩,升麻半兩,黃藥半兩,甘草(炙)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舌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加黑豆1撮,同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病未退,每服更加芒消末半錢匕,湯成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 黃連1兩,人參1兩,吳茱萸5合,生薑3兩,生地黃5兩(一方用阿膠,一方用當歸半兩)。

【功能主治】 曾傷二月胎者,預服此。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酢漿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次,夜1次。

【注意】 豬肉、冷水、蕪荑。

【各家論述】 《濟陰綱目》:生地為君,黃連為臣,似太寒矣,而又佐以薑、茱,豈非中和之劑乎。至乾酢漿煮法並晝夜服法,俱佳。

【摘錄】 《千金》卷二

【別名】 黃連解毒湯、黃連一物湯、黃連解毒散、黃連散、黃連瀉心湯

【處方】 黃連8兩。

【功能主治】 心經蘊熱,致患卒心痛,口瘡,眼目赤腫羞明。小兒痘瘡。卒心痛。諸熱眼,赤種羞明,冒暑飲酒患眼。口瘡。小兒熱毒盛,發疹痘瘡,初發早覺者。心經蘊熱。

【用法用量】 黃連解毒湯(《直指》卷二十)、黃連一物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黃連解毒散(《普濟方》卷七十四)、黃連散(《普濟方》卷四○三)、黃連瀉心湯(《回春》卷五)。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外台》卷七引《古今錄驗》

【處方】 黃連(去須)1兩,乾薑(炮)半兩,艾葉(炒)半兩,烏梅肉3枚。

【功能主治】 小兒赤白痢,腹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錢匕,以水8分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 乾薑(淨洗)、黃連半兩,杏仁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暴赤眼。

【用法用量】 綿包之,沸湯泡,閉目乘熱洗之。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四引《選奇方》

【別名】 滋陰化氣湯

【處方】 黃連(炒)、黃柏(炒)、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或臍下悶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滋陰化氣湯(《衛生寶鑑》卷十七)。

【摘錄】 《潔古家珍》

【處方】 黃連(去須)半兩,當歸半兩,甘草2錢(炙)。

【功能主治】 濕毒下血,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濕毒便血,不痛,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豆汁。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煎至7分,食後溫服。

【摘錄】 《保命集》卷中

【處方】 黃連(去須,微炒)2兩,黃柏1兩(銼,微炒),阿膠1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水6分,煎至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衛生總微》卷七

【處方】 黃連(去須,綿裹)1兩,蜜1合,童便2盞。

【功能主治】 乳石發白痢。

【用法用量】 上以水2盞,與小便漬藥1宿,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2服,弱人3服,早晨、日午、晚後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豉5合,烏梅(取肉)10枚。

【制法】 上銼碎。

【功能主治】 乳石發下痢。

【用法用量】 以水3盞,入童便1盞,薤白3莖(拍碎),同煎至2盞,去滓,分溫3服,空心、日午、晚後各1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 黃連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 妊婦兒在腹中哭。

【用法用量】 2味濃煎,令母呷之。

【摘錄】 《廣嗣紀要》卷十三

【處方】 黃連(去須)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炙)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烏梅2枚(焙,去核),吳藍葉1分,黃芩(去黑心) 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渴痢不止,壯熱。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 黃連(去須,搗碎,炒)3兩,黃柏(去粗皮)3兩,白朮4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下痢頻並,後重裡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通過本文對於黃連湯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不斷的衝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黃連四物湯 金刃跌打神效方 >>

相關疾病

病理性黃疸
鼻子黃色或棕色
包皮粘連
播散性黃瘤伴尿崩症
創傷性宮腔粘連
腸粘連
膽汁淤積性黃疽
膽囊-結腸肝曲粘連綜合征
大網膜粘連綜合征
耳垂粘連
腹痛伴黃疸
腹痛,發熱及黃疸